秋分节气,天干气燥,养生锦囊请收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今日秋分,暑热结束,天气逐渐转凉,寒生凝露。此时养生,应记住身不露、防感冒、勿贪凉、食宜润、重养肺五个要诀。

01   身不露

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说法。

秋分已至,人们穿衣着装应避免受凉。进入秋天之后,天气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下雨之前温度会升高,下雨过后气温会出现降低,这很容易就会让人出现感冒或者风寒。运动或劳累汗出之后,不宜长时间处于室外环境中,以免着凉而引发功能活动障碍。

秋季养神的关键是“使志宁”。秋天非常适合在户外轻度运动,比如跟着家人到野外徒步爬山等,既锻炼了身体还调节了心情,给自己的生活添加了色彩。

02   防感冒

秋季属少阴肃杀,起居应当注收敛阳气,养护阴气。

此时节,昼夜温差较大,应避免长时间吹空调。那样容易导致寒气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可能会导致伤风感冒、腹痛、吐泻、腰肩疼痛等症状。

婴幼儿、老人及体弱多病的人群需要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感冒本身是小毛病,但感冒易使宿疾复发或加重,或诱发新的疾病。

“春捂秋冻”的意思是保持秋季体温的平衡,不要过高,这样可以帮助身体收敛阳气。当热量减少时,适量进行增衣,而且晚上外出的时候,一定要适当增加衣服,避免感冒着凉。

 

03    勿贪凉

《饮食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暑热结束,不少人喜欢贪凉饮冷的习惯还未改变,尤其是奶茶、甜品、冰镇饮料,以及各类瓜果持续不断。时间一久,就会伤及肠胃,使人出现腹痛、腹泻、纳差、头身痛、咳嗽、痰饮等症状。秋天正是养身的最佳时间,戒掉冰镇饮品,保持好健康的肠胃才能有活力迎接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

因此,要多吃一些温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果你的脸上没有出现痤疮,并且脸上没有红色,如果没有挨吃辛辣食物的习惯的话,是可以吃适当一些这类食物的。例如辣椒和胡椒。

主食上的话,精制的面食可以很好地为身体补气,还可以在每天早上,吃几颗桂圆或者红枣。喜欢吃酸的人可以适量吃一些酸性的食物,这样对身体也是很有好处的。

04   食宜润

这个时节,《素问》认为:“燥胜则干。”故而饮食上,我们首先要防燥,少吃辛香燥烈及烧烤类食物、炒货干品,以免助火伤津。

就中医理论来说,在这段时间内就少吃一些萝卜了,因为萝卜是下气的食物,而这个时候的人中气不足,再吃萝卜的话对身体的伤害就更大了。当然所说的萝卜不包括胡萝卜,因为胡萝卜并不是下气的食物。

其次,要助润,多吃梨、苹果、枇杷、甘蔗、百合等果品。日常饮食多素少荤腥,适当吃些银耳、黑芝麻、桑葚、枸杞、燕窝、西洋参、铁皮枫斗、蜂蜜等养阴生津润燥之品,以纠燥之偏。

05    重养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秋燥之气最易伤肺,故而秋季咽喉炎、鼻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好发。

一为防燥,避免长期置身于空调环境或二手烟等烟雾环境,可适当应用加湿器增加室内空气湿度。

二为养护,气候干燥使人体皮肤和呼吸道大量丢失水分,因此需要多喝水,补足损失以养肺润肺;同时,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于空气清新处做做深呼吸,以完成肺部的“吐故纳新”。

再者,从“培土生金”的中医理论出发,健脾即能补肺,适当服用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之品,有助于益肺气而达到养肺的目的。

应对秋燥,可通过以上方法进行自我保健和防护。

对于呼吸道敏感人群而言,如若出现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至皲裂、毛发干枯、干咳少痰等不适症状时,可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及早调理自身。

(来源:综合自上海普陀、新知生活汇、养生早谈、红网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