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家庭食品健康白皮书》探饮食新趋势
过去的几十 …
整理:裴燕 来源: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涵盖六个方面共计15条意见,意在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制度优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医药以其独特优势和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医保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医保支持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01中医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意见》第二方面提出,要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少数民族医,下同)医疗机构、中药零售药店等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护理院以及养老机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二是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定点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范围,提升中医医疗机构区域辐射力。三是开展互联网诊疗的定点中医医疗机构,按规定与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签订补充协议后,将其提供的“互联网+”中医药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于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意见》指出,要按规定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将经国家谈判纳入医保目录的中成药配备、使用纳入监测评估。充分利用“双通道”药品管理机制,将参保患者用药的渠道拓展到定点零售药店,更好地保障参保群众用药需求。各地应根据基金承受能力和临床需要,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民族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中药饮片纳入本地医保支付范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符合《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但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常用剂量开具的中药饮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02完善支付政策 为中医药创新发展蓄力在支付方面,《意见》提出,要完善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政策。针对如何完善提出了四条路径,分别是:加强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和支持建设中医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意见》指出,一般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可继续按项目付费。探索实施中医病种按病种分值付费,遴选中医病种,合理确定分值,实施动态调整。优先将国家发布的中医优势病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对已经实行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地区,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病种的系数和分值,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特点和优势。对康复医疗、安宁疗护等需长期住院治疗的中医优势病种,可按床日付费。探索对治疗周期长、风险可控、需持续治疗的中医病种,开展日间中医医疗服务,实施按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国家统一制定日间病房的病种目录。03顶层支持 中医药发展正当时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也是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围绕我国中医药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未来15年中医药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和组织措施,在中医药发展任务和措施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是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9年10月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同年12月16日,重点任务分工方案通知正式对外公布。六方面,125条重点任务分工,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入实施落地期。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要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等七个方面28条措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中医院院长黄平曾在接受《健康县域传播平台》采访时表示,中医药理论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的体系,是民族的瑰宝,但现代医学发展迅猛,与综合医院相比,中医院当前发展总体资源不足。但同时,黄平也提到,“好在中医药的发展开始得到政府重视和支持,相关专项政策也陆续出台,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看到了中医药的优势。”他表示,未来,中医院紧抓时代机遇,要从人才、质量管理、专科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共同去创造和迎接中医药美好的明天。责任编辑:裴燕 审核:汪言安(以上内容来源:中国网医疗频道,转载仅为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食药物质是指传统作为食品,并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物质。要以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为宗旨,遵循依法、科学、公开的原则制定食药物质目录并适时更新。《规定》还明确了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的物质、安全性评估资料应符合的要求等。关于印发《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卫食品发〔2021〕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经商市场监管总局同意,我委制定了《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1年11月10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为规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以下简称食药物质)目录管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以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为宗旨,遵循依法、科学、公开的原则制定食药物质目录并适时更新。 第三条 食药物质是指传统作为食品,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物质。 第四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公布食药物质目录,对目录实施动态管理。 第五条 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的物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传统上作为食品食用的习惯; (二)已经列入《中国药典》; (三)安全性评估未发现食品安全问题; (四)符合中药材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第六条 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结合本辖区情况,向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修订或增补食药物质目录的建议,同时提供下列材料: (一)物质的基本信息(中文名、拉丁学名、所属科名、食用部位等); (二)传统作为食品的证明材料(证明已有30年以上作为食品食用的历史); (三)加工和食用方法等资料; (四)安全性评估资料; (五)执行的质量规格和食品安全指标。 第七条 安全性评估资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成分分析报告:包括主要成分和可能的有害成分监测结果及检测方法; (二)卫生学检验报告:3批有代表性样品的污染物和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及方法; (三)毒理学评价报告:至少包括急性经口毒性试验、3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其中,在古代医籍中有两部以上食疗本草记载无毒性、无服用禁忌(包括不宜久食)的品种,可以只提供本条第(一)、(二)项试验资料; (四)药理作用的特殊针对性指标的试验资料,包括对主要药理成分的风险评估报告。 第八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技术机构负责食药物质目录修订的技术审查等工作。委托的技术机构负责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食药物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形成综合评估意见。市场监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指派专家参与开展食药物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委托的技术机构可以组织专家现场调研、核查,也可以采取招标、委托等方式选择具有技术能力的单位承担相关研究论证工作。 第九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技术机构报送的综合评估意见进行审核,将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物质纳入食药物质目录,会同市场监管总局予以公布。 公布的食药物质目录应当包括中文名、拉丁学名、所属科名、可食用部位等信息。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研究修订目录: (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中有新的科学证据表明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二)需要对食药物质的基本信息等进行调整; (三)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形。 委托的技术机构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可以向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修订食药物质目录的建议和风险监测方案。 第十一条 对新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的物质,提出建议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将其列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根据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结果,适时提出制定或指定适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建议。 第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药物质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和食药物质目录的相关规定,产品标签标识和经营中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以上内容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转载仅为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9月2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中医中药进万家”活动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庄 严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杨玉华 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 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赵国磊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市中医药管理局专职副局长孙建新 威海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尹昌明 临沭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 局长,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主持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庄严先生,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杨玉华女士,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专职副局长赵国磊先生,威海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建新先生,临沭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尹昌明先生介绍“中医中药进万家”活动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首先,请庄严先生介绍有关情况。”庄严: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将开展中医药推广活动纳入我省第二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实事。“中医中药进万家”活动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牢牢把握便民惠民利民要求,积极融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入推进“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行动计划,针对方便群众用药、文化素养提升和中医养生保健等方面需求,确定了“放心方便用中药”等四项目标任务和“为门诊患者提供代煎中药并配送到家服务”等八项重点工作。5月21日,全省中医药系统“中医中药进万家”实践活动在威海市文登区启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省中医药系统强化一盘棋观念,坚持上下联动,每项具体活动均明确责任分工,按照既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扎实推进各项措施,确保群众在中医药服务方面得实惠。 一是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中医药惠民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密切关注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持续改进医疗服务,给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温馨的体验、更可靠的疗效、更全面的保障。中医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开展“放心方便用中药”活动,积极推进中药代煎、送药上门一站式服务,目前,全省128家政府办二级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已全部实现为有需要的门诊患者提供代煎中药并配送到家服务,极大提升了群众使用中药的需求。济南、威海和泰安等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新技术,打造智慧中药房,为患者提供中药以及膏方的调剂、复核、煎煮、包装、免费配送、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中药质量得到保障。通过开展中医医疗机构中药饮片采购专项自查,持续强化中药药事管理质控,加强煎药室质量全过程监管,强化内控管理、防范药品采购风险,保证中药饮片和煎煮中药的质量。诊疗服务不断优化。以方便患者就医为根本,发挥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的引领作用,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立更加规范、共享、安全的中医诊疗流程。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预约诊疗,提供分时段就诊、候诊提醒等多渠道的诊前服务,有效分流就诊患者,推进便民就医服务大提升。 二是瞄准焦点,创新载体,中医药文化传播成效明显。着眼于提高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度,建立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人群全覆盖的宣传机制,向群众普及中医药文化,让群众感受中医药魅力,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在扩大传播面上持续发力。开展千人千场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巡讲活动,省、市、县三级中医药机构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推动中医药进城乡社区(村居)、机关、企业、中小学校,截至8月底,已累计举办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1891场,受益群众179185人次,不断增强中医药文化推广效果和普及面,让群众切实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搭建载体上持续发力。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传播平台,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国医堂和村卫生室等载体,遴选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在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遴选建设5家全省首批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在创新突破上持续发力。打造“中医药伴我成长”品牌,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在全省遴选29所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采取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450名中小学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全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中医药文化素质。 三是突出特点,找准切口,中医药优势充分彰显。针对人民群众健康养生保健需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全力营造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养生浓厚氛围。用好中医“治未病”这一优势。从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入手,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目录,对艾灸、推拿等适宜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历史沿革、作用机制进行文献研究,明确适宜人群、服务范围和技术手法等。济南、青岛、枣庄、菏泽等地组织惠民义诊活动,并开展体质辨识、冬病夏治三伏贴、针灸、推拿、耳穴压豆等传统中医药特色体验活动,为群众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医疗服务,让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提升对中医药的认同感。用活药食同源这一资源。推出“二十四节气药膳”目录和标准,让更多人学药膳、懂药膳、食药膳,共享健康人生。利用闪电新闻、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为公众普及四季中医养生食疗知识,介绍山东道地药材,推广中医药膳,引导群众运用中医药常识,加强自身健康管理。做足“中医药+”这一文章。举办第二届山东省药膳大赛,创新比赛形式,丰富比赛内容,以药膳大赛为媒介,搭建烹饪、药材、食材、康养服务等相关产业搭建起交流共享的平台。举办首届“中医药+”新业态创新发展论坛,为“中医药+”产业赋能。 四是打造亮点,挖掘典型,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宗旨,以推广诊疗技术为导向,推动中医药特色疗法保护和传承。坚持挖掘与整理并举,本着“疗效为本、特色突出、传承有序、群众认可”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征集具有较高医疗、技术、经济价值的中医药诊疗技术、方药和文献等,全力推进中医药特色疗法挖掘整理推广工作。截至8月底,部分地市已通过中医药特色疗法网络征集系统上传项目166项,其中,中医药传统诊疗技术121项,中医药经验方29项,特色制剂方法8项,中药特色炮制技术4项,古籍文献资料1项,其他3项。坚持传承和弘扬并重,建立基于疗效评价和技术规范的中医药特色疗法登记、整理、规范、转化、推广、传承、保护于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发掘特色优势明显、传承价值突出、综合疗效显著具有山东特色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体系。着重挖掘一批适合在大众中推广的项目,真正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大力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技能,提高全民中医药健康素养,让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技能惠及广大民众。谢谢大家!”主持人: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中新社记者: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全省128家政府办二级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已全部实现为有需要的门诊患者提供代煎中药并配送到家服务,各地在这一方面也都有一些创新做法。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具体情况?”杨玉华: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中药是中医疗效的关键,“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在基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候药难”“煎药难”“煎药品质保障难”三难问题常常困扰着百姓。我市针对这些问题,于2020年9月份在全省率先试点,以“智慧中药房”建设为着力点,走出了“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群众得实惠”的新路径。智慧中药房是基于现代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搭建的智慧中药药事服务平台,打通“诊治—开方—审方—煎制—配送—入户”的快速通道,为患者提供互联网预约、智能缴费、审方核方、中药代煎、个性化定制、药品配送、药事咨询等服务,实现了医、药、物流等全链条的整合和创新。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宏济堂制药等6家智慧中药房,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服务范围覆盖所有区县,煎煮能力达每日1.6万张处方,累计处方量达380万张,服务患者近百万人。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效化运转,群众用药更方便。智慧中药房可提供智能调配煎药和配送上门服务,患者在医疗机构就诊开方付费后就可回家,处方经智慧中药房处方流转平台,由医疗机构流转到智慧中药房,由智慧中药房提供调配煎煮和送药上门服务。没有特殊情况,上午开方下午配送到家,下午开方第二天中午配送到家,省去患者在医院轮候取药、在家蹲点煎药的麻烦。同时,智慧中药房还可提供丸、散、膏、丹等多种加工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真正实现一人一方一剂型。 二是全链化质控,群众用药更放心。一方面智慧中药房集约化服务替代了多家分散的小型中药房,让监管更严格,覆盖更全面。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场监管局、医保局组织省、市有关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专家,成立市智慧中药房质控专家组,对智慧中药房的处方、中药饮片采购、煎煮、配送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闭环监督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另一方面智慧中药房实行中药饮片集中采购,更便于加强中药种植、饮片加工、流通销售、临床应用等中药全链条的质量监管。中药处方实行三审制,对中药配伍禁忌、超剂量处方进行信息反馈,确保处方安全。同时,建立了服务全过程的质量追溯信息系统,每一付药都有唯一的二维码,患者收到药后扫码就能查询药品的生产、加工、配送等信息,实现全过程可追溯,让患者用药更放心。 三是自动化抓取,中医药服务更高效。智慧中药房通过自动饮片调剂仓,实现400余种中药饮片的自动抓取、调配,使处方调剂速度提升到25秒/方,比人工调剂效率提高5倍,称量精准度达到98%以上,节省30%到40%的人力,使药师从繁忙的抓药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临床药学本职,更好地体现自身的职业价值、劳动价值。谢谢! ”大众网记者: 据了解,青岛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请问,作为改革试验区在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工作中有什么创新做法?”赵国磊: 谢你的提问。我市以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中医中药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在创新中医药管理服务模式、推动优质高端中医药资源提质扩容等方面勇于探索、先行先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新期待。 一是创新中医药管理服务模式。为有效解决群众看病负担重、中医医疗质量参差不齐、中医服务力量不足等问题,我市探索实施差异性中医药医保支付、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外埠中医专家存案、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指导4种改革模式,有关经验做法被认定为全国首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经典案例,在全国范围内交流推广。其中,仅差异性中医药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一项,累计节约医保基金和患者费用3500余万元。 二是推动优质高端中医药资源提质扩容。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建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其中的中医研究院已挂牌成立。联合省内11市共12家省、市级医院和25家县级医院,牵头打造心血管科、康复科、肺病科等3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实施“卓越中医”行动,全市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和名中医工作室13个,成功获批海洋中药、中药制剂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1个、3个国际中医门诊。现有岐黄学者1名、全国优秀临床研修人才9名、省名老中医和名中医25名,柔性引进包括1名院士、10名国医大师在内的88位省级以上知名中医药专家,群众足不出市就能看上中医名家。 三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流程再造,在国内率先打造O2O中医药适宜技术免费培训平台,6000多名基层中医药人员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为群众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打造岛城乡村振兴中医药样板,建成省内首家中医药特色村和8个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建立国医馆156个、精品国医馆60个,把优质中医药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全市所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能够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形成15分钟基层中医药服务圈。 四是加强互联网+智慧中医建设。在国内率先实施“互联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将拔罐、刮痧、艾灸等26项适宜技术纳入上门服务内容,通过“网约护士”让中医药服务走进家庭,节约患者的交通费用和时间成本。在全省率先推出“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汇聚中医药特色突出的172家医疗机构,实现服务信息精准查找和地理位置一键导航,实现优质中医药服务更快捷。 五是提供优质便捷的中药药事服务。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印发《中药处方代配代煎服务的指导意见》,利用社会资本建立了2个开放式的煎药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国药坊项目建设,在医疗机构建成集中药房、煎药室、中药文化展示和调剂炮制以及散丸膏剂等个性化加工服务为一体的中药药事综合服务区30个,严控“饮片质量、煎药管理、配送服务、患者随访和监测督导”等环节,为群众提供中药药事咨询服务、送药上门等线上线下一站式全流程智慧延伸服务。仅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全市累计配送各种预防类汤药20.15万剂,受益群体达3.73万人次。”大众日报记者: 在扎实推进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全省各医疗机构积极行动,担当作为,“中医中药进万家”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能否介绍一下医疗机构在“放心用中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实效?”孙建新: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为进一步整合市区范围内中医药资源,提升全市中药饮片质量,我们建立了中药饮片集中配送中心。在“大数据+互联网”的基础上,与市胸科医院及市区20家基层医疗机构HIS系统对接,进行数据整合,打造一体化平台,实现了中药饮片统一采购、审方、煎制、配送、追溯、监管的“六统一”,配送中心辐射范围涵盖我市环翠区、高技区、经技区、临港区和南海新区。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加强中药饮片集中配送中心建设。 一是关口前移,加强质控,严把药品质量关。通过完善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制度、采购验收制度、储存保管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处方点评制度等,积极构建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在全省121家中医院飞检中,中药饮片质量检查位列第7名,威海市排名第1。二是加大投入,研用结合,提高仪器精准度。医院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抓药机和全自动煎药机,摸索并研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自动化调配、煎药质量控制方案,使整个中药调配、煎煮流程全闭环管理,智能化、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强化内控,防范风险,确保药品质优价廉。医院定期对供应单位的中药饮片质量进行评估,并邀请药监部门有关中药专家前往供应商饮片厂、中药市场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及时调整供应单位和供应方案。提高采购人员专业知识,开展职业道德培训,严格把握进货渠道的合法性,严格按照招标政策执行药品采购价。 中药饮片集中配送中心通过科学管理与运行,推动基层运营更高效,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中药人才不足、饮片库存积压、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促使龙头服务更专业,倒逼我院中药服务质量不断增强,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让群众用药更放心,通过严谨、高效、卫生的服务流程,不仅可以让群众少跑腿得便利,而且更有效保证了药品质量,确保“好方有好效”。”齐鲁晚报记者: “看病难、看病贵”始终是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请问本次“中医中药进万家”活动中针对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惠民举措?”孙建新: 谢谢你的提问。我院持续在深化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提高中医诊疗医保支持力度、创新中医住院模式三个方面勇于探索、主动作为,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不断提升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一是以鼓励特色优势发挥为导向,改革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针对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医保基金压力增大等问题,根据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诊疗方案成熟、临床疗效确切、治疗费用可控、按项目收费价格相对较低的原则,严格筛选中医优势病种。2014年至今,共遴选50个中医优势病种实行定额包干收费,收费标准提高到2900到21300元之间,平均为西医收费水平的89%。并将其中16个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医保定额结算,不占用医疗单位医保总额指标。今年以来,我院中医单病种共计发生2208例,医保共担负金额1630万元。 二是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为目标,提高中医诊疗医保支持力度。将参保人员在各级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起付标准降低一个档次,在各级中医医院住院和门诊慢性病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职工个人负担比例按照低一个级别医院的标准执行,居民报销在同级别医院标准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对于以针灸为主治疗的针灸类疾病及8周岁(含)以下参保儿童门诊治疗规定的小儿推拿类疾病,符合规定的中医适宜技术费用(不含药费、检验检查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三是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根本,创新中医住院管理模式。为有效解决群众看中医的便捷需求与现行住院模式的矛盾,2019年市卫生健康委与市医保局共同出台《关于开展中医日间病房医保结算管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我院开展针灸类病种试点,规定“符合住院条件且不需非治疗期间在院的以针灸治疗为主的病人,在当日治疗结束后,根据自身情况经医疗机构允许后回家”,床位费和护理费按30%收取,让群众看中医更便捷,获得感更强。“中医日间病房”试点以来,我院已收治病例6300余例,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下降约1100元,为患者共节约自负金额467万元,共节省医保资金支出240万元,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更加高效。 ”《山东新闻联播》记者: 文化是中医药发展一张独特的名片。请问在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有哪些亮点特色工作?”杨玉华: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强市建设,聚力打造“扁鹊故里,康养济南”品牌,中医药文化发展蓬勃有力,社会的关注度、人民群众的认可度显著提升,群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明显增强。今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聚力“扁鹊故里”文化品牌新发展。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中医药文化强市建设实施方案》,用3-5年时间,聚焦“扁鹊故里,康养济南”品牌,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为基础,构建立体化“扁鹊故里”文化传播新体系,以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为载体,打造多元化“扁鹊故里”文化传播新平台,以形式多样中医药文化活动为抓手,打造“扁鹊故里”文化传承新格局,以“中医药文化+”融合发展为驱动,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开展“扁鹊文化宣传推广”活动。紧扣“中医中药进万家”活动主题,组织开展“扁鹊文化泉城行”巡讲活动和中医药文化“九进”行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我们遴选152名省市中医药专家组成14个“扁鹊文化巡讲团”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举办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义诊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活动97场,发放中医药文化宣传册8000余套,受益人群6万余人次。 三是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扁鹊等济南本土医术经验和中医特色技术的挖掘、保护和推广,会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中医药特色技术挖掘推广,对传统医药特色技术进行摸底、梳理、挖掘、保护和推广,近期即将推出一批中医特色技术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四是遴选中医药文化旅游线路。充分挖掘扁鹊故里和中医药资源,遴选出23个涵盖医疗康复、养生保健、文化体验、特色小镇等中医药旅游景点以及16个中医药特色的扁鹊小镇、阿胶小镇、玫瑰小镇、温泉小镇,整合资源,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线路向社会公布。 下一步,我们将精心组织好泉城扁鹊文化节、扁鹊论坛等高层次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聚力打造“扁鹊故里,康养济南”品牌。谢谢!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 基层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直接决定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请问在中医药服务基层群众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尹昌明: 谢谢你的提问。我县以提高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满意度为主要目标,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中医药惠民服务质量,真正让中医药走进千家万户,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搭载体,组建县域中医药医共体。由县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中医医共体,实行饮片采购、医疗质控、诊疗规范、专科品牌、人员调配和人才培养“六统一”模式,实现中医专家、智慧中药房和远程诊疗“三个共享”。中药房实施免调剂费、煎药费等“五免”政策,真正让群众在看中医、用中药中得实惠、享便捷。医共体远程诊疗中心设名中医工作室4间,配知名专家10名,实现群众在村卫生室与中医专家面对面诊疗。今年远程诊疗累计79人次,加工配送中药饮片13万付,为患者减免费用80余万元。中医药医共体建设被临沂市评为优秀改革案例,得到国家、省卫生健康委的充分肯定。 二是建平台,强化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建设中医药防治一体综合服务区,为群众提供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干预、服务效果追踪等中医健康管理全程服务,构建中医药防治一体综合服务模式,切实做到关口前移,让百姓不生病、少生病。新建2400平方米的中医治未病中心,在现有国医堂基础上再创建精品国医堂4处,新建高标准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126处,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 三是强素养,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以社区、学校、医院、机关、企业五大阵地为抓手,开展中医药健康素养提升行动。 在社区设置治疗床等设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群众提供保健服务、健康体验,出具营养处方,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活动,普及治未病理念,提升群众健康文化素养。今年,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进社区、进机关,免费贴敷400余人、减半收费3000余人。开展中医义诊1000余人次,走访患病群众521户,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73万元。 四是重宣传,开展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充分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以临沭电视台、临沭融媒、微信公众号、短视频、《临沂日报》为载体,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900余份,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在临沭电视台播出《中医之光》20期,科普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在中小学校建设中医药启蒙室,对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启蒙。在社区建设中医文化知识角、中药百草园,配置中医知识图书、媒体播放器、药材标本,让群众面对面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 ”主持人: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苏建光,联系电话:51766290。本次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祝您健康微信号 : sdswsjkw 来源:山东省卫生健康委
9月7日下午,省 …
来源:人民日报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有的放矢) 肖圣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提升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中医药学在用药方面,遵循组方原则,注重多种药物各有分工、协同合作;在治疗方面,强调生理和心理协同,注重从身心整体上进行调治。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加强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的综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系统的中医药学思维方式,培养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中医药特色人才。中医药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将中医药学理论运用于临床,在坚持中医原创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合作,海纳百川、融合创新。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力求突破科研中的瓶颈,不断提升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中医药学发展具有鲜明的师承教育特征,发展师承教育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注重发挥师承教育的优势,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中医药师承教育重视师承名医,强调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于一体,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坚持和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亟须将传统教育的精髓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把师承教育贯穿于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探索创新名医工作室、中医药师承班等教育模式。中医药院校应发挥各自优长,大力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多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中医全科医生,多为人民群众提供连续性、综合性、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亟须完善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原则,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在人才评价和激励中,需要克服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的导向,不机械照搬一种指标评价所有中医药人才。对于从事中医药学基础研究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问题的原创性贡献、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及影响;对于从事中医药学应用研究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注重探索针对教学型、科研型、临床型、复合型人才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引导和激励中医药工作者胸怀祖国、勇于担当,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善于传承、勇于创新,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切实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抗疫 抗击疫情中医中药发挥大作用 【100%的病人已经使用中医药治疗】8月11日,记者从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在全市5家定点医院均配备了中医团队,共有73名中医医师提供中医治疗技术支持,能够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治疗方案,强化中西医结合特点,一人一案,100%的病人已经使用中医药治疗。目前隔离点有16092人全部使用中药,累计有16186人使用中药,其中16004人使用的汤剂(含配方颗粒),各医疗机构、社区等相关单位配发中药292934份,其中汤剂221113份,颗粒剂20548份。 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在病房里领到了中药汤剂。 今天(8月11日)上午10点半,南京市举行第二十二次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防控的最新情况,并披露了上述情况。 据介绍,本轮南京疫情,中医药全面参与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与康复工作。从7月20日以来,南京市隔离点共免费发放“清肺排毒汤”、“省中医专家组协定方”等中药预防汤剂30余万份,隔离人员中医药使用率超过96%。 同时,南京市中医院为住院患者及陪护、社区居民免费提供防疫汤剂近1.5万袋。 新冠肺炎中医治未病预防-药食同源食疗调养 处方一 组成:赤小豆30克、绿豆30克、马齿苋30克, 生甘草6克,龙井茶或日照绿茶15克。 用法:一日一剂,生甘草、龙井茶或日照绿茶包裹后熬粥或煮水,每日1次,可连服6天,无不适可继续服用。 适合人群:对胃肠有热人群,口干、口臭、便秘者尤佳。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腹泻者慎用,孕妇慎用。 处方二 组成:芦苇根30克、白茅根30克、生甘草10克、桔梗10克、黄芪10克。 用法:煎或泡水代茶饮,不拘时,少量频饮。 适合人群:对气阴两虚人群,乏力、口干、咽部不适者尤佳。 注意事项:老人、儿童皆可服用,孕妇慎用。 处方三 组成:藿香6克、陈皮6克、桑叶6克、芦根6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一日一剂,加水煮沸后代茶饮。幼儿减半,孕妇慎用。 适合人群:平素脾胃不和,或近期有腹胀,不思饮食,苔白腻等湿气偏盛者。 处方四 组成:生黄芪15克、防风10克、炒白术15克、藿香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服,每日2次,可连服6天。孕妇慎用。 适合人群:平素易感冒,畏寒怕冷人群。 处方五 组成:麦冬5粒、白菊花2朵、射干2克、桑叶2克、青果2克、贯众2克 用法:以上6味药代茶饮。孕妇慎用。 适合人群:适合伴咽喉不适、大便偏干者。 新冠肺炎中医治未病预防-生活方式调养 1、避免交叉感染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飞沫、接触等传播。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物体的接触,勤洗手,出门戴口罩,避免到人流密集场所,尽可能减少聚会。 2、避免劳累受凉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避风寒,保证头、颈、腰背、下肢的保暖。 3、保持膳食平衡 食物多样、注重饮水,少食油腻、煎炸、烧烤、辛辣食物,慎食寒凉性较强的水果,适量食用奶制品。食物宜烹饪制作成易于吸收的形式食用。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尽量保证每天能自然排解大便。 4、户外运动防护 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可适当开展户外运动,外出时要戴好口罩,在开阔通风环境进行,尽量不参加集体项目。目前气候逐渐寒冷干燥,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者,不建议进行户外运动。户外运动不适宜过度剧烈,避免大量汗出。老年人户外运动时应注意“五不宜”:不宜早、不宜空(腹)、不宜露、不宜激、不宜急,可选择散步、八段锦、太极拳、呼吸吐纳等运动方式。 中医药简易辟秽防疫法 1、艾熏防疫法 用艾条或苍术适量,在室内燃烧、烟熏。注意熏蒸期间人不要逗留在室内,熏蒸完毕后彻底通风再进入房间。 2、穴位刺激法 艾灸常用穴:大椎、肺俞、上脘、中脘、足三里等。 推拿常用穴:太渊、肺俞、肾俞、列缺、中脘、足三里等,平素有慢性咳嗽、咽痒者,可加少商、尺泽等。 3、香囊辟秽法 苍术、白芷、菖蒲、川芎、香附、辛夷、吴茱萸、藿香、艾叶等,共研细末后放在布包中,随包佩带或放置家中、交通工具中。 4、传统体育法 八段锦:练习时间10-15分钟左右,建议每天2次,按照个人体质状况,以能承受为宜。 太极拳:推荐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为宜。 新冠肺炎中医预防及治疗处方 一、中药防疫1号处方,用于普通人群新冠肺炎预防。 主要组成:地黄10g,竹叶6g,甘草6g,泽泻6g,防风6g,苍术10g,木瓜10g,黄芩3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5分钟,连续熬2次,将2次所熬药液混匀约300ml,分两次分服。 体弱多病易感者加生黄芪10g;脾胃虚寒者的去生地、黄芩,加泡姜6g,炒白术6g。孕产妇、儿童及患有基础病者,应在专业中医大夫指导下调整使用。 上述处方可按比例加大剂量熬成大锅汤,供自愿接受中医药预防方案的人员密集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及广大群众参考使用。 二、中药防疫2号方,用于高危人群新冠肺炎预防。 主要组成:地黄12g,竹叶10g,甘草10g,泽泻10g,防风10g,苍术12g,陈皮10g,苏叶10g,藿香10g,木瓜12g,黄芩6g,金银花10g,生姜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5分钟,连续熬2次,将2次所熬药液混匀约300ml,分两次分服。 体弱多病易感者加生黄芪15g;脾胃虚寒者的去生地,加炒白术10g、茯苓10g。孕产妇、儿童及患有基础病者,应在专业中医大夫指导下调整使用。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拔罐刮痧,按摩足浴,艾 …